化痰散结的妙药—天南星

  • Reading time:3 mins read

【异名】

半夏精(侯宁极《药谱》),鬼蒟蒻(《日华子》),南星(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》),虎膏(《纲目》),蛇芋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野芋头(《中药材手册》),蛇木芋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
【基原】

为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、异叶天南星及东北天南星的块茎。

【炮制】

1.天南星 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个分开,洗净,于燥。生天南星辛温燥烈,有毒,多外用,用于痈疡瘰疬等证:亦有内服者,以祛风化痰为主,可用于破伤风,中风抽搐。

2. 制天南星(1)白矾制 取净天南星,大小个分开,用水浸漂,每日换水 2~3次,如起白沫时,换水后加白矾,每天南星100kg,加白矾末2kg,泡1日后,再换水,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。

(2) 姜制 ① 姜煮:取泡过天南星,加生姜煮 4~6小时,阴于,或煮透晾至八成干,润1~2日,切片,晒干。每100 kg天南星用生姜 12.5kg。②姜蒸:取泡过天南星,加姜汁,每100kg天南星用生姜 30kg,榨取汁,姜渣加适量水煮汤,与姜汁和匀,拌匀,候姜汁吸尽,蒸约4小时,至不麻或微麻舌,晒干。

炮制中除去天南星的麻辣味,主要是加热和辅料白矾的作用。但另有报道证实,经过水浸漂、矾浸或加热等炮制处理,可以将天南星的麻辣性降低或消除,天南星的麻辣物质是可以溶于水的。经水浸漂2日后切片的天南星片,虽有较强的麻辣性,但对大、小鼠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,动物能够耐受,汤剂在150g/kg条件下未见毒性反应,认为天南星饮片煎服可能是安全的。临床应用经验证实,经过煎煮过程,能达到减毒的目的,所以生天南星人汤剂使用是可以的。

【饮片性状】

生天南星为扁球形,直径15~60mm,厚10~20 mm,外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,有的皱缩,顶面有凹陷的茎痕,周围有麻点状根痕,质坚硬,不易破碎,断面白色粉性,气微辛,味麻辣。制天南星为类圆形和薄片,片面淡黄棕色角质状,半透明,质脆易碎,气微臭,味辛。

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制天南星密闭,置阴凉干燥外。

【药性】

苦、辛,温,有毒。归肺、肝、脾经。

1.《本经》“味苦,温。”

2.《吴普本草》:“神农、雷公:苦,无毒;岐伯、桐君辛,有毒。”

3.《别录》:“微寒。有大毒。”

4.《药性论》:“味甘。”

5.《日华子》:“味辛烈,平。”

6.《开宝本草》:“味苦、辛。有毒。”

7.《纲目》:“虎掌、天南星,乃手、足太阴脾、肺之药。”

8.《本草通玄》:“肺、脾、肝之药也。”

【功用主治】

袪风止痉,化痰散结。主治中风痰壅,口眼喝斜,半身不遂,手足麻痹,风痰眩晕,癫痫,惊风,破伤风,咳嗽多痰痈肿,瘰疬,跌扑损伤,毒蛇咬伤。

1.《本经》:“主心痛,寒热结气,积聚伏梁,伤筋,痿,拘缓。利水道。”

2.《别录》:“除阴下湿,风眩。”

3.《药性论》:“治风眩目转,主疝痕肠痛,主伤寒时疾。强阴。”

4.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金疮伤折瘀血。”

5.《日华子》:“詈扑损瘀血,主蛇虫咬,疥癣,恶疮。”

6.《开宝本草》:“主中风,除痰麻痹,下气,破坚积,消痈肿,利胸膈,散血,堕胎。”

7.《医学启源》:“去上焦痰及头眩运。”

8.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》:“坠中风不省之痰毒,主破伤如尸之

8.身强。”

9.王好古:“补肝风虚。治痰功同半夏。”(引自《纲目》)

10.《纲目》:“治惊痫,口眼喝斜,喉痹,口舌疮糜,结核,解颅。”“生能伏雄黄、丹砂、焰消。”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3~9g,一般制后用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【选方】

1.治卒中,昏不知人,口眼喝斜,半身不遂,咽喉作声,痰气上壅。无问外感风寒,内伤喜怒,或六脉沉伏,或指下浮盛,并宜服之。兼治痰厥及气虚眩晕,大有神效南星(生用)一两,木香一分,川鸟(生,去皮),附子(生,去皮)各半两。上哎咀,每服半两,水二大盏,姜十五片,煎至八分,去滓,温服,不拘时候。(《局方》三生饮)

2.治风痫 天南星(九蒸九晒)为末,姜汁糊丸,梧子大。煎人参、菖蒲汤或麦冬汤下二十丸。(《中藏经》)

3.治小儿泄泻虚脱致虚风生,名慢脾风及服冷药过多者 天南星、生附子各一钱,全蝎三个。上锉散,作一剂,水一大盏,生姜七片煎至半盏,去滓,逐旋温服不拘时。(《续易简方论》南附汤)

4.治诸风及痰厥 天南星一两(生用),木香二钱。上哎咀分作二服,水二盏,生姜十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(《济生续方》)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