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元六年的建宁府,正值梅雨时节。连日阴雨让这座福建小城笼罩在潮湿沉闷的空气之中。辰时刚过,府衙外的鸣冤鼓突然震天响起,惊起了屋檐上停歇的几只麻雀。

知府赵汝帆刚端起茶盏,被这急促的鼓声惊得手一抖,滚烫的茶水溅在官袍上。他皱了皱眉,整了整衣冠,吩咐左右:“升堂!”
跪在堂下的是个四十上下的汉子,衣衫被雨水打湿大半,头发凌乱地贴在额头上,一双眼睛红肿不堪。
“青天大老爷,小人王二,是城西卖肉的。我家兄弟王大前日突然暴毙,死得不明不白啊!”王二声音嘶哑,边说边磕头。
赵知府捻着胡须,问道:“既已暴毙,何来不明不白?”
“回大人,我兄弟身体一向健壮,怎会无故猝死?况且…”王二迟疑片刻,压低声音:“况且他死后面色发青,口唇紫黑,分明是中毒之兆!”
“可请郎中验过?”
“请了,郎中说看不出所以然。我那弟媳林氏急着要将尸体下葬,小人觉得可疑,这才来击鼓鸣冤!”
赵知府沉吟片刻。这王大是建宁府小有名气的布商,家境殷实,突然暴毙确实蹊跷。他当即派仵作前往验尸。
一个时辰后,仵作回禀:“大人,尸体并无外伤,面色虽有些异样,但并无明显中毒迹象。”
王二闻言急道:“大人!万万不可草率啊!我那兄弟定是遭人毒害!”
就在此时,衙役来报:“大人,提点刑狱公事宋慈大人到建宁巡查,正在门外。”
赵知府顿时松了口气,连忙起身相迎:“快请!真是天助我也!”
宋慈时年四十有五,面容清瘦,目光如炬。他刚从汀州办完一案返回临安,途经建宁稍作休整。听闻案情,他当即表示要亲自查验。
一行人来到王府时,灵堂已经设好,棺木尚未钉死。王大的妻子林氏一身缟素,跪在灵前低声啜泣。见官府来人,她微微抬头,露出一张梨花带雨的脸庞。
“民妇叩见各位大人。”林氏声音柔弱,行礼时身子微微发抖。
宋慈打量了她一眼,问道:“听闻你要急着安葬丈夫?”
林氏拭泪道:“回大人,天气炎热,妾身恐夫君遗体腐坏,想让他早日入土为安。”
宋慈不再多言,径直走向棺木。棺中的王大面色确实有些发青,但并无明显中毒特征。他仔细检查了口鼻、指甲,都未见异常。
“可否开膛查验?”宋慈问道。
林氏闻言顿时哭倒在地:“大人开恩!夫君已死,就让他留个全尸吧!”
王二却坚持道:“大人,若心中无鬼,何必怕验尸?”
宋慈沉吟片刻,道:“暂且不必开膛。先将尸体移至义庄,待我仔细查验。”
是夜,宋慈独坐灯下,翻阅带来的医书。多年的刑狱经验告诉他,此案确有蹊跷。王大身体强健,突然暴毙,家人又对验尸态度迥异,其中必有隐情。
次日清晨,宋慈再次来到义庄。他命人将王大尸体脱去衣物,仔细检查每一寸皮肤。突然,他在死者左臂内侧发现一小块不起眼的红点,像是被什么虫类叮咬过的痕迹。
“这是…”宋慈俯身细看,红点周围有极细微的肿胀。
随行仵作不以为然:“大人,夏日蚊虫滋生,被叮咬也是常事。”
宋慈不语,取银针刺入红点附近,拔出后银针并未变黑。他皱眉沉思,忽然问道:“王大生前可有什么旧疾?”
王二忙答:“回大人,家兄身体一向康健,只是近半年来时常头晕乏力,还以为是生意劳累所致。”
“可曾服药?”
“弟媳林氏每日都为家兄熬制补药,说是娘家祖传的方子。”
宋慈眼中精光一闪,立即下令:“开膛查验!”
然而内脏查验仍无结果。胃内残渣并无毒性,五脏六腑也未见异常。王二见状,面露失望之色。林氏则哭得更加凄切,声声指责王二不念兄弟之情,让死者不得安宁。
案件陷入僵局。赵知府有意以自然死亡结案,但宋慈坚决反对。
“大人,请给我三日时间。若三日后仍无证据,再结案不迟。”宋慈道。
当夜,宋慈辗转难眠。他起身点亮油灯,取出自己正在编撰的《洗冤集录》手稿,翻到“验毒”一章。其中记载了一种罕见的下毒方法——通过每日微量投毒,让人慢慢中毒而亡,死后却难以查验。
翌日,宋慈做出一个惊人决定:开棺验骨!
此时王大已下葬三日。听说要开棺,林氏哭天抢地,以头撞棺,被衙役强行拉住。
“大人!使不得啊!让亡夫安息吧!”林氏声嘶力竭地哭喊。
宋慈不为所动,命人起棺开盖。时值盛夏,尸体已开始腐败,恶臭扑鼻。不少围观者掩鼻退后,宋慈却面不改色,亲自上前查验。
“取醋和酒来。”他吩咐道。
用醋和酒清洗尸骨后,宋慈仔细检查每一根骨头。突然,他目光一凝——在肋骨的内侧,隐约可见一些极细微的黑色斑点!
“拿皂角来!”宋慈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。
用皂角水擦洗后,那些黑斑更加明显。宋慈又查验了其他骨头,在腿骨、臂骨甚至头骨内侧都发现了类似斑点。
“这是毒药渗透入骨之迹象!”宋慈断言道,“王大确系中毒身亡!”
林氏顿时面如死灰,瘫软在地。
.
宋慈立即派人搜查王府,在王大的药罐残渣中发现了微量的断肠草成分。这种毒草少量使用可治病,但长期服用会慢慢侵蚀五脏,致人死亡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进一步调查中,衙役从林氏的贴身丫鬟口中得知,林氏与邻街药铺的掌柜周生有染。周生精通药理,正是他提供的毒草。
公堂之上,铁证如山。林氏终于崩溃,供认了与周生合谋,通过每日在补药中掺入微量毒药,害死王大的罪行。
原来半年前,王大外出经商,林氏染病,周生前来送药,二人就此勾搭成奸。为长相厮守,遂生毒计。以为用这种缓慢的下毒方法能瞒天过海,不料遇上了明察秋毫的宋慈。
案件了结后,建宁百姓纷纷称赞宋慈断案如神。王二跪在府衙前叩谢不已。
临行前,赵知府设宴为宋慈饯行。席间,赵知府好奇问道:“宋大人如何想到要验骨查毒?”
宋慈放下酒杯,缓缓道:“我在《洗冤集录》中曾记:凡中长期中毒者,毒质会渗入骨髓,在骨上留下黑斑。只是此法极为隐秘,鲜为人知。我观王大尸体虽无显著毒征,但其兄坚持有毒杀可能,加之林氏急于下葬,形迹可疑,故决心深究。”
赵知府叹服:“若非大人明察秋毫,此案几乎成为无头冤案矣!”
宋慈正色道:“为刑狱者,当以洗冤泽物为己任。人命关天,岂能轻忽?每一条性命都值得我等竭尽全力,还其公道。”
翌日清晨,宋慈离开建宁府。马车驶出城门时,他回头望了望这座小城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不知还有多少冤情待雪。而他所能做的,就是继续前行,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,为那些无声的死者寻求正义。
马车渐行渐远,消失在晨雾之中。唯有车辙留下的痕迹,证明着这位伟大法医曾经来过,为这片土地带来过公道与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