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“鬼月”,到底是怎么来的?

每年一到农历七月,很多地方就会流传“鬼月”的说法:不要结婚,不要搬家,晚上少出门……一时间让人心里有些发怵。
但在道教文化和民俗传统里,七月其实远没有想象中可怕。它之所以被称为“鬼月”,更多是因为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,以及相关的祭祀习俗。

“鬼月”的来源

道教把一年分为“三元”:
• 上元节:正月十五,天官赐福;
• 中元节:七月十五,地官赦罪;
• 下元节:十月十五,水官解厄。

其中,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地官大帝巡视人间、赦罪超度亡灵的日子。民间相信,这时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接受祭祀,所以整个七月就被称为“鬼月”。

鬼月的民俗活动
1. 祭祖与普度
七月被视为“孝道之月”。人们会祭祀祖先、烧香供品,以表追思。道观也会举办“普度”或“施食”法会,为亡灵超度。
2. 祈福与消灾
因为七月与阴灵相关,许多人会选择到庙观祈福,求护身符、点平安灯,希望消灾解厄。
3. 民间禁忌
一些地方会流传“七月不结婚”“晚上不要乱喊名字”“少去水边”等禁忌。其实这些大多是民间心理安慰,并没有硬性规定,但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与未知的敬畏。

道教怎么看“鬼月”?

在道教正统观念中,七月不是“恐惧的月份”,而是孝道与慈悲的月份。
• 孝:祭祀祖先,慎终追远。
• 善:施食超度,利益孤魂。
• 修:通过斋醮、诵经,积德修福。

所以,道教强调的不是“忌讳”,而是“行善”。七月的热闹,不是鬼怪作祟,而是人间表达孝心、祈福平安的时节。

当代人该怎么看“鬼月”?
1. 保持敬畏心:七月多一些孝道之举,去祭拜祖先、点一炷香。
2. 避免恐慌:不要过分迷信禁忌,鬼月并不会凭空带来灾祸。
3. 行善积福:七月适合多行善事,比如施舍、助人,以积累福报。


“鬼月”并不是充满恐惧的月份,而是提醒我们懂得慎终追远、敬畏天地的时节。
在道教文化中,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地官赦罪的日子,也是人间展现孝道和善心的机会。
与其害怕,不如怀着一颗善心去面对,让七月成为一个积德修福、祈愿平安的月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