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在明朝时期,在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上,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妇人。
她有个习惯,每当为家人煎制薄饼时,总会多做一个,留给那些可能饥饿的路人。
她会把这个多做的薄饼轻轻放在门外,任由过往的行人自行取用。
在这群人中,有一个驼背老汉成了常客,每天都会准时出现,拿走那份为他人准备的薄饼。
然而,老汉的行为却让妇人感到有些不悦,因为那个驼背老汉从不道谢,甚至在离开时还会自言自语地低声嘟囔:“所作之恶,留在身边;所做之善,回到身边。”
这句话日复一日地重复,妇人心中渐渐生出了不满。

她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激,反而像是被当作了理所当然。
妇人心里嘀咕:“这老驼背,每天嘀咕这些,到底是什么意思?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的不满情绪日益累积,终于有一天,愤怒达到了顶点。她暗自决定,要彻底摆脱这个不知感恩的老汉。
于是,妇人萌生了一个极端的念头,在制作薄饼时加入毒药。当她拿起那块下了毒的薄饼,准备像往常一样放在门外时,手却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。
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恐惧和不安:“我这是在做什么?我怎么能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做出这种事情来?”
想到这里,她立刻将毒饼扔进了火里,重新做了一张干净的薄饼放在门外。
驼背老汉如约而至,像往常一样拿走了薄饼,并在离开时再次低声重复了那句话:“所作之恶,留在身边;所做之善,回到身边。”
而此时的妇人,虽然心中仍对老汉的冷漠感到不快,但她的心情却异常轻松,因为她庆幸自己没有让那股邪恶的念头付诸实施。
其实,每当妇人把薄饼放在门外时,她都会默默地为远在他乡谋生的儿子祈祷,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。
然而,几个月过去了,儿子依然音信全无。妇人心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,她更加频繁地祈祷着儿子的平安。
就在那个晚上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。妇人打开门,惊讶地发现儿子竟然站在门外。
他看上去非常虚弱,衣服破旧不堪,显然经历了许多磨难。儿子一看到母亲,就激动地说:“娘,我能站在这里真是个奇迹。

在离家几里远的地方,我饿得昏倒在地,以为自己肯定没救了。就在这时,一个驼背老人路过。我向他求取食物,哪怕只是一小块能吃的东西或者碎屑也好。
没想到,他居然好心地给了我一整张薄饼。给我饼时,他还说:‘这是我每天的食物,今天我把它给你,因为你更需要它。’”
听到这里,妇人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。她靠在门上,努力支撑着身体,脑海中回想起早上自己制作毒饼的那一幕。
如果她当时没有把那块毒饼扔进火里,而是让它落在了老汉的手中,那么最终吃掉毒饼的就会是她的儿子!想到这里,妇人感到一阵后怕,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老汉那句口头禅的含义:“所作之恶,留在身边;所做之善,回到身边。”
她终于明白,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,无论是善还是恶,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回到自己的身上。
而这次,正是因为她及时悬崖勒马,没有让邪恶的念头变成行动,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。
妇人感到庆幸的同时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——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,因为善良总会以某种形式得到回报。
从此以后,妇人更加用心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而驼背老汉也依然每天来取走那份为他准备的薄饼。
虽然老汉依然没有道谢的习惯,但妇人已经不再介意。因为她知道,真正的善良是不需要回报的,它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