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观看电视节目时,观众常能见到和尚们边诵读经文边敲击着发出“梆梆梆”声的木鱼,这样的场景往往让人误以为木鱼是佛教专属的法器,而鲜有人知晓道教同样使用木鱼。
然而,据专家们的研究,木鱼实际上起源于道教,之后才被佛教所采用,并逐渐成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。那么,木鱼究竟为何如此深得人心呢?又为何会被设计成鱼的形状,而非其他动物的形态呢?

01 木鱼源于晋朝
木鱼是道教法器之一,主要用于诵经敲打。其形状为圆形,如鱼,因此得名木鱼。木鱼最初是作为道教召集教众、讲经设斋用的法器,这一传统在道教中一直得以延续。
根据《历代崇道记》的记载,木鱼源于唐代,是道教召集教众、讲经设斋时的重要法器。虽然道观使用木鱼的确切时间始于唐代,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。
南朝时期刘敬叔的《异苑》卷二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:晋武帝时期,吴郡有一石头蹦出,人们敲打它,它不会发出声音。于是张华说“可取蜀中桐材,刻作鱼形,打之,则鸣类。”人们依言去做,果然可发声,而且音闻数十里。
可见,起码在晋朝时期,人们就已经创造出鱼形的木制品,击打它用于发声了。

02 为何做成鱼状?
昼夜思道:道教认为,鱼昼夜不合目,象征着修道者应该昼夜思道,勤奋不懈。因此,将木鱼做成鱼状,是为了提醒修道者要时刻保持警觉,不断修炼,以精进不退、悲喜有度的精神境界追求道教的真谛。
震慑妖魔:在道教的一些道场和仪式中,敲击木鱼可以起到震慑妖魔的作用。鱼作为水生动物,在道教文化中具有神秘和灵性的象征,因此将木鱼做成鱼状可以增强其震慑力。
吉祥寓意:在中国文化中,鱼一直被视为吉祥、富足的象征。道教将木鱼做成鱼状,也寄托了对于信徒们生活富足、吉祥如意的祝愿。
03 木鱼在道教仪式中的应用
诵经礼忏:在道教仪式中,木鱼常用于诵经礼忏时与铜磬配合,用以节制经颂的节奏和速度。道士们通过敲击木鱼来引导信徒们诵经、祈祷和冥想,以达到与神灵沟通、净化心灵的目的。
召集教众:除了用于诵经礼忏外,木鱼还用于召集教众。在道教活动中,道士们通过敲击木鱼来通知信徒们集合、听讲经或参与其他宗教活动。